甘肃农业

• •    

[农业科技与信息]临夏州抗逆优质冬小麦新品种(系)比较试验

王晓华,何小琴   

  1. 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

  • 出版日期:2023-06-07 发布日期:2023-06-07
  • 作者简介:王晓华,农艺师,主要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E-mail:wangxh2338@163.com 何小琴,农艺师,主要从事作物新品种选育工作。E-mail:1760889182@qq.com
  • Online:2023-06-07 Published:2023-06-07

摘要:

要:在临夏州农科院北塬试验站对11个冬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比较试验,其中有3个品种(系)比对照兰天26号增产,分别为LD09-054-5、LD713、LD09-083-4,产量分为6 378.97 kg/hm2 5 982.14 kg/hm2 5 952.38 kg/hm2 ,分别比对照增产12.81%、5.79%、5.26%,且品质优良、抗逆性强、综合性状良好,可在临夏州内进行试点种植。

关键词:冬小麦;新品种(系);临夏州

 

临夏州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大部分为丘陵地区,生态类型复杂,平均海拔 2 000 m,年平均气温8.3 ℃,无霜期173 d,年平均降水量566.2 mm。全州耕地总面积257 027.39 hm2 ,冬小麦是该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品种引进、筛选和利用能创新和积累一大批中间型材料和阶段性成果,为下轮育种打下坚实的基础。筛选出适应临夏州种植的优质特色小麦新品种,能够改进临夏州小麦品质,充实小麦选育材料,通过集成高效的种植技术规程能够为全州农业发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推动全州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提高临夏州人民生活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科研人员对临夏州农科院此前研究的11个冬小麦优异品种(系)进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其适应性,包括抗逆性和丰产性,通过适应性比较试验,初步筛选出符合育种目标、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系,为新品种的选育及新品种的推广应奠定基础。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11个冬小麦品种,分别为2019冬、JD15、2019冬JD21、2019冬JD30、2019冬JD31、97-31-5、97-31-28、00-30、LD713、LD09-054-5、LD09-083-4、LD10-021-9,均由临夏州农科院粮食作物所提供,对照为甘肃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选育的兰天26号。

1.2 试验方法

试验设在临夏州农科院北塬试验站,海拔2 040 m,年平均气温8.0 ℃,年日照时数2 085 h,无霜期166 d左右,年平均降雨量780.9 mm,属温带半湿润气候。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蚕豆。试验地地势平坦,灌溉充足,土壤为塬地黄麻土,土壤较为肥沃,保肥能力较强,前茬作物为蚕豆。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0.08 m2 (长4.2 m、宽2.4 m),每区种植12行,采用人工撒播,四周设保护行。

1.3 田间管理

 试验地前茬作物收获后机耕深翻,施尿素7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播种前平整做畦,试验种子用甲基异柳磷药剂处理3 h。试验于2020年9月22日开始播种,试验全生育期灌水1次,锄草4次,于2021年7月15日开始收获,8月中旬脱粒考种。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生物学性状 

从表1可以看出,11个参试品种(系)的生育期为273~278 d,生育期最短的是97-31-28,为273 d;生育期最长的是LD713,为278 d。97-31-28叶相为下披,其余品种(系)叶相为上举。品种(系)2019冬JD21、00-30、LD713、LD09-054-5、LD09-083-4叶色为深绿,与CK相似,品种(系)2019冬JD15、2019冬JD30、2019冬JD31、97-31-5、97-31-28、LD10-021-9叶色为浅绿。品种(系)97-31-5、97-31-28幼苗习性为半匍匐,其余品种(包括CK)的幼苗习性为直立。11个参试品种(系)株高为94~131 cm,最低的是2019冬 JD30,为94 cm;最高的是LD713,为131 cm;有9个品种(系)株高高于CK。

 

2.2 抗逆性

从表2可以看出,参试的11个冬小麦品种(系)除00-30外,其余的整齐度均为整齐。在冬小麦生育中后期雨水充沛、光温适中,为小麦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所有小麦品种(系)均未发生倒伏。小麦白粉病除2019冬JD30高感外,其余品种(系)均无可见症状,表现为抗白粉病;条锈病发病较轻,除2019冬JD31、00-30表现高感,97-31-5、LD713表现中感外,其余品系均高抗或免疫条锈病。

 

2.3 主要经济学性状 

所有冬小麦品种(系)的表观性质和经济学性状如表3所示,所有品种(系)的熟相和落黄均好,穗形都为长方形;麦芒类型除2019冬JD31、LD713、LD09-054-5为长芒外,其余的为顶芒;小穗数15~20个,穗粒数41~58粒;籽粒颜色除LD10-021-9为白色,其余品种(系)均为红色;除2019冬JD21、97-31-28、LD10-021-9籽粒饱满度为半饱满外,其余品种(系)籽粒饱满;2019冬JD15、97-31-5、97-31-28粒质为半角质,2019冬JD31粒质为角质,其余粒质为粉质。对冬小麦千粒重和容重进行统计发现,平均千粒重最高的是2019冬JD30,最低的是2019冬JD31,分别是45.93 g、39.24 g;容重最高的是2019冬JD31, 最低的是2019冬JD21,分别是766.0 g/L、705.8 g/L。

 

2.4 产量 

由表4可以看出,与CK(兰天26号)相比,参试品种(系)中增产的有3个品种(系),分别为LD09-054-5、LD713、LD09-083-4,折合产量分别为6 378.97 kg/hm2 5 982.14 kg/hm2 5 952.38 kg/hm2 ,分别比对照增产12.81%、5.79%、5.26%。经方差分析,LD09-054-5增产较显著,其余2个品种(系)增产不显著;此外,与CK相比2019冬JD31、97-31-5、2019冬JD15减产达到显著水平。

 

结果分析

根据比较试验的结果,11个参试品种(系)生长性状和抗倒伏性均为良好,除2019冬JD30、 2019冬JD31和00-30外,其他品种的抗病性均较高;此外,有3个品种与CK相比,产量增加,分别为LD09-054-5、LD713和LD09-083-4,其中LD09-054-5增产显著。

LD09-054-5产量为6 378.97 kg/hm2 ,比CK增产12.81%,千粒重44.29 g,产量位居第一,该品种高抗白粉病和条锈病,抗倒伏,落黄好,丰产性突出,生育期为275 d,容重为753.0 g/L,株高103 cm,小穗数15,穗粒数49,籽粒红色、粉质、饱满,长芒,旗叶上举,综合性状好,可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

LD713产量为5 982.14 kg/hm2 ,比CK增产5.79%,千粒重44.70 g,产量位居第二,该品系高抗白粉病、较抗条锈病,抗倒伏,落黄好,丰产性较突出,生育期278 d,容重722.3 g/L,株高131 cm,小穗数16,穗粒数48,籽粒红色、粉质、饱满,长芒,旗叶上举,拟定下一年继续参加品种(系)比较试验。

LD09-083-4产量为5 952.38 kg/hm2 ,比对照增产5.26%,千粒重44.66 g,产量位居第三,该品系高抗白粉病、较抗条锈病,抗倒伏,落黄好,丰产性较突出,生育期277 d,容重750.5 g/L,株高110 cm,小穗数20,穗粒数57,籽粒红色、粉质、饱满,顶芒,旗叶上举,拟定下一年继续参加品种(系)比较试验。

总结

在本试验过程中,除冬小麦生育前期高温较缺水外,其他阶段的光照、雨水、温度条件均较好,为冬小麦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气候基础,使得所有参试品种(系)品质优良、产量较高。从总的试验情况看,在临夏州农科院北塬试验站所有试验品种(系)中,综合表现较好的品系是LD09-054-5、LD713、LD09-083-4。这3个品系落黄、熟相均好,抗逆性较强,但可能由于生育前期缺水,除LD09-054-5增产较明显外之外,其他品系在室内考种中,较对照品种增产都不明显。为进一步筛选适合在临夏州广泛推广的优良冬小麦品种,本试验初步筛选以上3个品种来年继续进行品种(系)试点试验,为新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