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 要:大戟属多肉植物外形奇特,具杯状聚伞花序,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大戟属多肉植物喜高温高湿环境,在温室及家庭环境中养护大戟属多肉植物时易发生蚧壳虫虫害,且防治难度较大。本文就大戟属多肉植物蚧壳虫的防治方法进行了探讨,并测定了酒精棉片的去虫效力,以期为温室及家庭养护大戟属多肉植物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戟属多肉植物;蚧壳虫;防治
大戟属多肉植物外形奇特、形态多变,具杯状聚伞花序,极具观赏价值。大戟属多肉植物约 350种,其微型品种皱叶麒麟、彩叶麒麟、布纹球等种类可家庭盆栽,一般陈设于窗台、阳台等处。大型和中型品种的大戟属多肉植物,如霸王鞭、彩云阁,外形阳刚、富有异域风情,可作为展览温室的景观植物。大戟属多肉植物的虫害较少,常见的为蚧壳虫虫害。蚧壳虫是国际性检疫对象,属于多食性害虫,主要为害林木、药材、花卉、农作物、观赏植物等。一种蚧壳虫可危害数种甚至数百种植物,同一种植物也可遭受多种蚧壳虫危害。近年来人们本着“重视养护、保护天敌、减少用药、保护环境”的原则,逐渐加大了蚧壳虫虫害防治力度。
1 蚧壳虫发生的主要原因
北方温室内蚧壳虫最早发生于仙人柱、仙人掌、景天、芦荟等多肉植物,近年来在大戟属多肉植物上也有发生,且主要发生于一些长叶的品种(麒麟掌、麒麟冠、东台麒麟等)及多花多汁的球形品种(贵青玉、布纹球等)。
1.1 空间原因
蚧壳虫的寄主植物较多,一些温室内的多肉植物采取混种模式,未按植物的生活习性对植物 种类进行空间分割,从而为蚧壳虫繁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受北方温室面积所限,大戟属多肉植物常种植或摆放过密,使得植物不能充分通风透光,易滋生蚧壳虫。
1.2 植物原因
1.2.1 外来植物 从展览温室撤回生产温室的植物或从外地新引种到温室的植物,因缺乏检查意识或检查不仔细,未及时发现植物上携带的蚧壳虫,没有做到在第一时间灭杀,导致蚧壳虫传入、蔓延、为害。
1.2.2 体弱植物 栽培大戟属多肉植物的方法传统,如施肥浇水少、基质过密过细且未消杀处理、室温过高、光照过强或过弱、室内通风不畅等,使得植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抗性较弱,易滋生蚧壳虫。
1.3 环境原因
温室内的温度适宜蚧壳虫滋生,导致蚧壳虫常年为害。大戟属多肉植物喜欢高温高湿环境,在温室及家庭中养护时蚧壳虫易大量繁殖为害。
1.4 害虫原因
蚧壳虫有迁移、藏匿的特点,常藏于大戟属多肉植物茎的芽点及棱沟处,导致防治难度较大。同时可不断形成新的虫源地,进行扩散和为害。
1.5 人为原因
首先,蚧壳虫危害初期对大戟属多肉植物的伤害较小,且其体态极小,易令养护者忽视防治工作。其次,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造成蚧壳虫虫害,如使用过期药剂、错过有效防治期、仅对发生虫害的大戟属多肉植物进行喷施等,都会导致蚧壳虫防治效果不理想。
2 蚧壳虫在大戟属多肉植物上的为害特点
蚧壳虫为半翅目属昆虫,是刺吸式口器害虫,虫体常被厚厚的蜡质层包裹,抗逆性强,产卵量高,繁殖性强,虫体小,常隐藏在树梢、嫩枝、树皮缝等处,不易被发现,防治较为困 难,是大戟属多肉植物的劲敌。雌雄异体,雌虫无翅,雄虫具翅,但飞翔能力弱,1年之内可繁殖数代,多在大戟属多肉植物的茎体、叶片、芽点、棱沟处群集危害,植株基部发生虫害的情况较少。危害时以针状口器吸取大戟属多肉植物枝条中的汁液,不仅影响大戟属多肉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其生长不良、长势弱,还使植株形成无数褪绿点,影响植物的美观,降低了植物的观赏价值,严重时导致叶片黄化、畸形、脱落,进而使植株枯萎死亡。此外,蚧壳虫作为部分植物病菌的优良载体,其在吸食植物汁液的同时也会将携带的病菌传播给植物,进而导致植物感染其他疾病。
3 蚧壳虫在温室内的发生规律
蚧壳虫繁殖快、适应性强、具有极强的抗药性,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其发生。北方温室内3—4月及6月在大戟属多肉植物上会出现蚧壳虫,主要发生在九头龙、贵青玉、东台麒麟等的茎体和叶片上。
4 蚧壳虫防治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对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加以防治,还越来越重视蚧壳虫防治。蚧壳虫具有繁殖快、适应性强、危害大等特点,生产生活中需避免长期、超量施药,否则蚧壳虫易产生抗药性,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目前温室内防治蚧壳虫应用较多的是物理防治,同时配合施用低毒农药。
4.1 物理防治
用工具抠除蚧壳虫虫体,将虫体与植物分离;用毛笔、圆头镊子、竹筷等将虫体从大戟属多肉植物的植株上轻轻剥除;在大戟属多肉植物周围悬挂粘虫板和杀虫灯;将发生虫害较严重、 已产生抗药性的大戟属多肉植物的叶片、枝条修剪去除,并集中销毁。
4.2 药剂防治
首选具有较强内吸和渗透作用的药剂,如蚧必治750~l 000倍液,药液经大戟属多肉植物吸收后,蚧壳虫吮吸到有毒的大戟汁液后中毒死亡,杀虫效果较好。成虫期喷药是防治蚧壳虫的有效途径,建议晴天下午喷施,或室温28~32 ℃时喷施,因为该温度下药液传导快,同时蚧壳虫在该温度下蜡质层会变软,有利于药液渗透虫体,杀虫效果较好。一般连喷2次,间隔期为5~7 d。
在大戟属多肉植物的栽培土中埋入3%呋虫胺内吸式小白药,但切忌药量过大,否则易烧根, 导致植株死亡。小白药在淘宝上可以买到,新一代的小白药无臭、毒性低、药效持久。土中埋药避免了喷剂对空气的污染,可杀灭虫卵及幼虫,使用也比较便捷。
不断施放化学药剂会使蚧壳虫产生耐药性,因此应加强研究开发、应用新兴生物农药。如应 用较为广泛的松脂酸钠类杀虫剂,具有较强的脂溶性,能充分与水融合,有利于配置各种浓度的药剂,具有较好的附着性和乳化性,一旦被施用在大戟属多肉植物上,能立即在植株上形成薄薄的膜体,对蚧壳虫起到较好的触杀作用。
4.3 提高大戟属多肉植物的抗性
定期施肥,补充氮、磷、钾和微量元素,也可补充一些生物菌剂,定期换土,增强大戟属多 肉植物的抗性;加强对大戟属多肉植物带虫干枝的修剪,确保生存环境通风透光,降低蚧壳虫发生率;及时对大戟属多肉植物进行中耕除草。采用疏松透气的基质种植大戟属多肉植物,种植前对基质进行杀虫、杀菌处理。
4.4 家庭防治
洗衣粉2 g+水500 g对大戟属多肉植物植株上的虫体进行喷雾;肥皂水可堵塞害虫的呼吸器官,进而导致其死亡,因此可将肥皂和水按1∶50的比例溶解后喷洒虫体;用酒精棉片轻轻擦拭大戟属多肉植物的表面,擦去蚧壳虫。酒精棉片便于携带,含医用乙醇70%~75%,在除去虫体的同时还可起到杀菌作用。酒精棉片质地柔软,几乎不会对植物表面造成伤害可湿润蚧壳虫虫体,使其变软更易剥除。
4.5 综合防治
一是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对新入温室及家居环境的大戟属多肉植物进行仔细检查,尤其是叶片背面、棱沟处等隐蔽位置,确保植物健康、无虫害;一旦发现虫害需及时采取措施,将有虫植物进行隔离,防止蚧壳虫侵入、扩散,从源头上杜绝蚧壳虫危害。二是保护蚧壳虫天敌种群,避免在天敌盛发期和敏感期施药。三是利用天敌进行防治,在温室内外投放适量带有天敌虫卵的虫袋;释放黑缘红瓢虫、隐斑瓢虫、异色瓢虫和大草蛉等天敌昆虫,有意识地繁育和增加天敌生物种群数量,采取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方法。四是扩大宣传,加强培训。通过技术交流会议、撰写科研科普文章、开展讲座等形式,让技术人员、广大植物爱好者了解、掌握一些简单的、易于操作的蚧壳虫防治技术,形成重视蚧壳虫防治的氛围。五是加强蚧壳虫虫情测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六是积极探索、灵活运用防治蚧壳虫的新产品、新方法,并进行去虫效力测定,以期找出安全性高、防虫效果好的药剂,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产品和方法。
5 酒精棉片去虫效力测定
5.1 测定方法
以北方温室为试验地,选取带有蚧壳虫的大戟属多肉植物植株,用酒精棉片将植株上的虫体擦拭干净,对实施处理的大戟属多肉植物植株进行常规管理。采用目测法分别在擦拭后第1天、第17天、第35天、第45天、第60天进行观察,对蚧壳虫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植物损害程度等进行分析(表1)。
对复发蚧壳虫的大戟属多肉植物植株再次进行酒精棉片擦拭,将植株上的虫体擦拭干净,并于再次擦拭后第1天、第17天、第30天采用目测法进行观察,对蚧壳虫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植物损害程度等进行分析(表2)。
5.2 防治效果
由表1、表2可知,随着温度升高,蚧壳虫复发频次加快。4月酒精棉片除虫60天后复发;6月酒精棉片除虫17天后复发,但复发数量明显少于初次复发。
.
[农业科技与信息]大戟属多肉植物蚧壳虫防治[J]. 甘肃农业, 0, (): 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