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首页 在线期刊 专题

专题

畜禽资源
期刊
出版年
栏目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杨树猛 石少英 牟永娟 赵君
    甘肃农业. 0, (): 84-87.

     要:甘南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是以牦牛藏羊产业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在产业链发展上存在上游产业制种供种能力薄弱,种畜基地规模小,饲草料加工企业少、小而散等现象,生物制剂产业在全州还处于空白;中游产业牦牛藏羊养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养殖周期长,周转慢,出栏率低,季节出栏不均衡;下游产业表现为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市场营销短板凸显。针对这些问题,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补短板、强弱项,向上、向下双向延长产业链,挖掘新产能,提升产业链增值效益,促进农牧民增收。

    关键词:甘南州;生态畜牧业;牦牛藏羊;全产业链

    甘南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是以牦牛藏羊产业为主的特色畜牧业,同时作为甘南州首位产业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如何延长特色畜牧业产业链、促进农牧民增收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现从产业链上游到下游入手,上游为禽畜苗种、饲料、疫苗等,中游为养殖,下游为屠宰、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梳理分析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打通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努力打造全链条现代畜牧业体系。

    1  甘南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现状

    1.1 上游产业发展现状

    1.1.1 特色畜种牦牛藏羊种畜制种供种能力薄弱  甘南州现有国营种畜场8个,其中牦牛种畜场4个,藏羊种畜场3个,河曲马种畜场1个。各县市分布为玛曲县4个,分别为甘南州河曲马场、甘南州大水种畜场、玛曲县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玛曲县西科河欧拉羊种公畜养殖场;卓尼县2个,分别为卓尼县国营大峪种畜场、卓尼县国营柏林种畜场;碌曲县1个,碌曲县李恰如种畜场;夏河县1个,夏河县桑科种羊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马匹的社会需求逐渐减少,甘南州河曲马场进行了转型,转向了牦牛养殖育肥。截至目前,8个种畜场共有草场9.33hm2,存栏牛羊11.14万头(只),各类生产用棚圈1.35m2。全州以国营种畜场为龙头的牦牛藏羊种畜基地规模小,设施配套不完善,种畜选育技术水平有待提升,种畜供应能力有限,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

    1.1.2 饲草料加工和生物制剂产业发展滞后  《2022年甘南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力推进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继续抓 好牦牛藏羊繁育、牛羊育肥和犏雌牛养殖,加大提纯复壮力度,扩建奶源及饲草料基地,优质肉奶产量稳中有升[1]。在甘南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以夏河县机械饲草料生产加工有限公司、合作市绿丰源草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市岗吉草产品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首的一批饲草料加工企业乘势而为,扩能增产,逐步提升饲草料加工生产能力。由于全州草产业机械化程度不高,草畜结合不够紧密,饲草料加工企业少、小而散的问题凸显。生物制剂在牛羊养殖环节中必不可少,目前全州还处于空白。

    1.2 中游产业发展现状

    牦牛藏羊产业是甘南州畜牧业的首位产业和特色产业,玛曲、碌曲、夏河、合作、卓尼5县(市)为甘南牦牛藏羊的主产区。甘南牦牛藏羊以“放牧为主,冬春放牧+补饲为辅”的养殖模式为主,牦牛三年两胎,藏羊一年一胎,911月集中出栏。牦牛藏羊养殖产业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季节出栏不均衡。截至2022年底,全州各类牲畜存栏269.08万头(只),其中牛存栏119.47万头、羊存栏128.10万只,肉类总产量9.73t(牛肉产量5.93t、羊肉产量1.88 t),牛奶产量7.94t,牛肉、牛奶产量均位居甘肃省前列[2]

    1.3 下游产业发展现状

    1.3.1 肉乳畜产品加工产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全州现有规模以上肉乳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1家。其中,玛曲县3家,分别为玛曲县昌翔清真肉业有限公司、玛曲县宏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玛曲县雪原肉业有限公司;合作市3家,分别为甘南藏族自治州燎原乳业有限责任公司、甘肃华羚乳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市鑫羚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夏河县1家,为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全州年屠宰加工、冷链仓储牛羊肉不足2t,加工生产熟食制品约2 500 t,牦牛乳曲拉交易量占全国的86%,甘南牦牛乳系列产品产量占全国的90%,合作市被成功打造为“中国牦牛乳都”[2]。据调查,由于牦牛藏羊在911月集中出栏,出栏的牛羊只有10%20%在本地屠宰加工,80%90%都以活畜形式销售出州,导致肉品加工企业生产季节性强,产能发挥不足,低于盈亏平衡点。牦牛肉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藏区,以胴体肉销售为主,高端产品仅占15%20%,近几年又受到进口肉的冲击,甘南州肉品加工企业处境困难。

    1.3.2 皮、毛、绒、生化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仍待开发  20世纪90年代,甘南州有毛革厂、地毯厂、血液生化制剂厂等企业加工皮毛和生产歧化酶,后因种种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个沉没消失。目前,仅有以合作市仁多玛村诺乐为代表的牦牛绒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高端毛绒制品。牦牛奶酪、羊胎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尚在开发阶段。

    1.3.3 畜产品市场营销渠道不畅  牦牛藏羊畜产品营销主要依靠政府和企业的推动,借助电视、网络、自媒体、兰洽会等多种媒介进行线上线下宣传营销,产品销售仍是企业当前短板,产品的优质优价尚未得到体现,缺乏专业营销团队来提升甘南州高原特色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3.4 有机肥产业发展急需拓展和提质增效   《2022年甘南州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持续开展有机肥全面替代化肥行动,以奖补方式支持商品有机肥企业扩能升级,引导畜禽粪就近就地还田还草,落实有机肥政府补贴政策,严格执行有机肥生产标准,严把有机肥质量关,集中养殖区畜禽粪综合利用率达到77%以上。甘南州夏河县达哇央宗有机肥料加工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市嘉宝有机肥开发有限公司、卓尼县润森农业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卓尼县藏东有机肥生产有限责任公司、临潭县弘正有机肥料有限责任公司、玛曲曲源肥业科技有限公司、玛曲县欧拉乡蒋朵肥料加工有限公司、玛曲县之派央里牛羊粪加工有限公司、夏河县甘加盼德草饲料加工有限责任公司、碌曲县瑞丰草业有限责任公司等10家规模以上有机肥企业以政策为导向,增产扩能,2022年生产有机肥16.98t,以1 050/t的价格销售到州内各县(市)以及岷县、兰州、广西、海南、四川、山东等地。当前,有机肥销售主要以政府采购为主。由于群众对有机肥的接受程度不高,使得在化肥替代品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传统农家肥,有机肥市场实际需求量下降,企业库存严重积压,无法及时回笼资金,导致资金链短缺。

    2  全产业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上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牦牛藏羊特色畜种制种供种方面,8个地方性种畜基地制种供种能力薄弱,种畜基地规模小,设施配套不完善,种畜选育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仅有玛曲县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每年能够提供少量优质种畜,其他种畜基地种畜供应能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现代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需要。二是饲草料加工供给方面存在饲草料加工企业少、小而散的问题。甘南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的甘、青、川三省结合部,下辖8个县市,多以牧业为主,耕地仅约6.87hm2,人均耕地约0.2 hm2,其中约有10%的耕地分布在白龙江、洮河、大夏河沿岸(水浇地),大部分耕地分布在高海拔地带,坡度大、地块小,无灌溉条件,土壤养分补偿量少。粮食作物单产低,用于饲草种植的土地面积极少,从而导致本地上游产业饲草料种植加工企业生存与发展空间受限,生产加工能力薄弱,且饲草料加工成本颇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三是生物制剂产业在全州还处于空白。

    2.2 中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牦牛藏羊养殖产业集约化、现代化程度低,养殖周期长,周转慢,出栏率低,季节出栏不均衡。主要原因:一是养殖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备,大多数养殖户只是配套一座暖棚,严重缺乏配套设施和设备。二是养殖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保障是饲草料供给,由于甘南州本地饲草料加工企业少,且小而弱,市场饲草料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外购成本高,无法支撑养殖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2.3 下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2.3.1 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低  一是牛羊屠宰企业普遍面临亏损问题。由于畜牧业产业投入产出比较低,以生产初级农畜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二是牦牛藏羊肉加工企业均为季节性屠宰。牦牛藏羊为原生态牧养,普遍集中在911月出栏,出栏季节较短,导致屠宰加工企业每年旺季只生产3个月,淡季停工时间较长,企业产能和规模效益不能得到较好发挥。三是产业链延伸不够,牦牛奶酪、羊胎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尚在开发阶段[3]

    2.3.2 市场营销短板凸显  一是畜产品加工企业宣传费用投入有限。企业产能和规模效应仍没有完全发挥,出口市场渠道尚未打开,缺少高效营销团队和行之有效的营销手段,产品销售是企业当前的短板,产品的优质优价尚未得到体现。二是市场占有份额少。如安多集团在甘肃地区已取得一定市场地位,初步建立了市场营销网络,主要通过和经销商相结合的厂商一体化深度协销模式共同开发市场。但由于省外区域市场的经销商队伍及渠道网络建设还不完善,实体店建设存在差距,影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三是新型营销手段单一。甘南州电商、直播带货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营销能力薄弱,仍然是制约畜产品加工企业及有机肥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3  对策建议

    甘南州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传统粗放,牦牛 藏羊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结构单一,产业 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低,产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针对牦牛藏羊全产业链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补短板、强弱项,蓄势赋能,打通产业链,向上、向下双向延长产业链,挖掘新产能,提升产业增值能力,促进农牧民增收。

    3.1 提升特色畜种牦牛藏羊制种供种能力,加快企业科技创新步伐

    一是通过加强良种体系建设,完善种畜选育、扩繁体系,充分发挥良种繁育基地的功能作用,提升牦牛藏羊制种供种能力[4]。二是在半农半牧区配套布局相关的饲草料基地,整合资源培育壮大饲草料加工企业,提升饲草料加工能力和供给能力,满足市场需求。三是支持州内龙头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力度,孵化生物制剂新企业。

    3.2 推进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牦牛藏羊繁育棚圈等设施建设,完善冬春季圈养补饲制度,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大力发展舍饲养殖,减轻草场压力。二是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优化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充分利用省、州、县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及畜牧部门的科研力量,提高牦牛藏羊良种繁育科技含量,加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全面提升牦牛藏羊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水平。

    3.3 打通畜产品产业链,实现产能充分发挥

    一是整合甘南州国有种畜场,打造生态牧场养殖示范基地,打通产业链条,使产能充分发挥。实行“公司+基地”的运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市场化运作和订单式生产,科学规范开展牦牛藏羊生态养殖,实现四季均衡出栏[5],延长屠宰加工环节生产周期,充分利用现有加工产能,提高生产线使用效率,有效发挥规模效益,摊薄人工成本。二是向下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借助数字牧业和智慧畜牧,开发新产品,向下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满足高端畜产品体验式消费需要,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3.4 多元化融合发展,拓展市场营销渠道

       一是做好市场营销体系顶层设计。加强营销模式改革创新与全国市场渠道建设,有序推进外贸出口市场。在现有营销基础上,稳固原有客户和市场资源,开发新用户,填补市场空白,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培育甘南州区域公共品牌。努力把“安多牧场”打造成为中国有机畜牧业品牌,培育成为“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提升品牌价值。三是多方位拓宽销售渠道。在继续提升现有销售渠道和供货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央厨房”项目拓展销售渠道。四是推动甘南“牧旅”融合发展。甘南畜牧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是甘南州两大首位产业,推动甘南“畜牧+文旅”融合发展,有效促进不同业态深度融合,双向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促进农牧民增收。

  • 周礼敬 杨林 李正旭 刘桂兰
    甘肃农业. 0, (): 119-123.

     要:为研究灰裂腹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技术,20225月,选择体重500 g/尾以上、年龄4龄以上的灰裂腹鱼成鱼600尾,分别按90尾、210尾和300尾的数量放入面积为30 m280 m2120 m2的流水池饲养,投喂蛋白质含量38%的沉性全价配合饲料,到20233月选择三批次培育亲鱼进行人工繁殖。成熟亲鱼采用人工采卵、授精、流水孵化。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38%的配合饲料能够满足亲鱼营养需求。在水温为13.515.5 ℃时,受精率为78.4%,经162 h孵化,孵化率为67.2%,获初孵鱼苗97.2万尾。初孵鱼苗在混合营养期投喂红线虫,两周后投喂微粒鱼苗料,经60 d培育,获得全长2.33.5 cm鱼苗64.8万尾,鱼苗成活率66.7%。本研究丰富了灰裂腹鱼繁殖生物学资料,可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关键词:灰裂腹鱼;亲鱼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

    灰裂腹鱼(Schizothorax griseus)属鲤科(Cyprinidae)裂腹鱼亚科(Schizothoracinae)裂腹鱼属(Schizothorax)裂尻鱼亚属(Racoma),又名细鳞鱼,属我国特有的高原鱼类,喜欢生活在暗河、急流之中,为冷水性底栖鱼类,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乌江、澜沧江、龙川江、大盈江水系,在贵州分布于南盘江及乌江上游六冲河流域等[1-3]。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含肉率达71.22%,肌肉营养成分丰富,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和铁、锰、锌等多种矿物质,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灰裂腹鱼对环境要求较高,生长慢、怀卵量低、胚胎发育时间长等原因导致其自然资源量较少。目前关于灰裂腹鱼的研究报道较少,仅见王思宇等[4]研究评价了其肌肉营养成分,何勇等[5]研究了其遗传多样性特征,笔者等[6]对灰裂腹鱼亲鱼在人工繁殖后如何减少细菌性病害及提高亲鱼产后成活率作了技术性总结。本研究总结了灰裂腹鱼亲鱼的促熟方法,提高了受精率、孵化率,选择苗种培育开口饵料丰富了灰裂腹鱼繁殖生物学资料,可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培育

    202010月,从乌江上游六冲河流域七星河、盘大河、总溪河等河段收集灰裂腹鱼野生资源,经驯化,20225月,选择体重500 g/尾以上、年龄4龄以上的亲鱼进行培育。

    亲鱼培育池为长方形,面积分别为1号池 30 m22号池80 m23号池120 m2,长宽比为(4~6)∶1,池深1.5 m,水深1.2 m,池水交换12 h/次,分别投放亲鱼90尾、210尾和300尾。养殖水源为地下涌泉水,水温1017 ,溶解氧6 mg/L以上,pH6.88.5。在产卵前1个月用水泵沿池面冲水,加大池水流动。

    投喂沉性鱼用配合饲料,饲料粒径2.0 mm,蛋白质含量38%,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4%6%,早上8:00、中午1:00、下午6:00投喂,早晚投喂量占日投喂量的70%,中午占30%。每次投喂时间不低于20 min,早晚巡塘。

    对照组为普通成鱼养殖池,面积50200 m2,放养密度810/m2,执行常规养殖。

    1.2 人工繁殖

    1.2.1 成熟亲鱼雌雄鉴别  性成熟灰裂腹鱼在繁殖期雄鱼吻端“珠星”凸出、明显,体表鳞片粗糙,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性成熟雌鱼在繁殖期腹部膨大、屯圆、有不规则斑点,生殖孔微红、略微外凸,卵巢轮廓不明显。

    1.2.2 人工催产及授精  202331519日,水温13.515.5 ℃时,分别从3个亲鱼培育池及普通成鱼养殖池中随机选择性成熟亲鱼使用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鱼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马来酸地欧酮(DOM),按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HCG 1 200 U +LRH-A2 20 μg + DOM 8 mg。雌鱼采用二次注射,第一次注射剂量为总剂量的1/3,第二次注射剂量为总剂量的2/3。针距时间为48 h。雄鱼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同步一次注射,注射剂量为雌鱼总剂量的1/2。注射采用胸鳍基部胸腔注射法。将注射催产剂的亲鱼按雌雄21的比例放入催产暂养池暂养,暂养池的水流速度加大到13 m/s,池顶加盖防逃网。按照以上方法,同时从普通成鱼养殖池中选择亲鱼开展人工催产对比试验。

    距亲鱼第二次注射催产剂24 h后,需做好采卵授精准备。按雌雄亲鱼21的数量采卵、采精后使用干法人工授精[7]。同时根据卵粒数量及时加入稀释液1030 mL[8],并继续摇动12 min后静置35 min,让其充分授精,用清水漂洗卵粒35次后转入流水孵化。

    灰裂腹鱼卵为沉性微粘性卵,呈灰白色或浅黄色,吸水前卵径1.62.0 mm,授精2 h后吸水膨胀达到最大,为2.33.2 mm

    1.2.3 人工孵化  孵化用水经200目筛绢过滤,灰裂腹鱼受精卵人工孵化采用流水孵化箱盛卵,孵化箱规格为42 cm×35 cm×25 cm,每箱放入受精卵4万~6万粒,盖好遮阳盖板,调节水体流速至0.050.10 m/s。孵化期间及时去除发白卵或卵黄上带白点的死卵,使用3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卵20 min1 d/次。水温13.515.5 ℃(平均 14.8 ℃)时,经162 h孵化后开始出膜。

    受精率=(原肠中期存活授精卵数/孵化鱼卵总数)×100%;孵化率=(出膜鱼苗数/原肠中期存活受精卵数)×100%

    1.3 鱼苗培育

    初孵鱼苗全长79 mm,出膜后1周在混合营养期投喂切碎的红线虫作为开口饵料,先用3%食盐水浸泡消毒10 min,经充分漂洗后切碎投喂。912 d时卵黄吸收完毕,能自主上浮,出膜2周时投喂微粒子鱼苗开口料,投喂时把饲料拌水后捏成块状。当鱼苗长到2 cm左右时,按每万尾每日投放20 g投喂斑点叉尾鮰鱼苗饲料进行饲养,每15 d抽测1次体长或体重,以便适时调整投饲量。

    1.4 亲鱼催产率数据处理

    亲鱼催产率的数据统计分析使用SPSS软件,试验结果平均催产率(%)用“x±s”表示。组间差异性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后用非配对试验样本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对结果进行比对,以P>0.05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表示差异显著[9]

    2  试验结果

    2.1 亲鱼培育

    用于培育的试验亲鱼在年龄上已达到性成熟年龄要求,通过近1年的培育,在20233月进行繁殖时,1号亲鱼池培育的雌性灰裂腹鱼亲鱼催产率不足70%2号池、3号池培育的雌性灰裂腹鱼亲鱼催产率均在90%以上。对照组(普通成鱼 养殖池)培育的雌性灰裂腹鱼亲鱼催产率仅为 29.05%(表1)。所有雄鱼经注射一次催产剂均 可正常排精。

    试验组的催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号池、3号池的催产率均显著高于1号池(P0.05);2号池与3号池间差异不显著(P0.05)。

    163尾产卵亲鱼中随机抽测了15尾亲鱼,体长为28.539.3 cm,平均34.8 cm;体质量为5921 283 g,平均985 g。绝对怀卵量为6 425~ 14 108粒,平均11 334/尾,相对怀卵量为84~ 141粒,平均125/g

    2.2 人工繁殖

    31822日试验组分3批次共催产灰裂腹鱼雌鱼187尾,产卵163尾,获卵粒184.7万粒。在水温13.515.5 ℃(平均14.8 )时,受精卵经162 h孵化开始出膜,出膜持续时长34 h。在胚胎发育到原肠中期时抽测统计,最高受精率为82.6%,最低受精率为70.2%,平均受精率为 78.4%;在出膜完毕时抽测统计,最高孵化率为 71.3%,最低孵化率为58.1%,平均孵化率为67.2%。共孵出鱼苗97.2万尾(表2)。


    2.3 鱼苗培育

    灰裂腹鱼出膜期仔鱼全长79 mm,出膜后第12 d都是卧于孵化箱底部。出膜3 d后胚体平直,卵黄囊呈棒状,血液变红沿胚体一周循环。出膜后45 d时腰点出现(鳔形成),鱼苗常扎堆集中在孵化箱角落处,部分可间歇性跃起。出膜1周后鱼苗开始上孵,此时投喂切碎的红线虫作为开口饵料。出膜2周时改喂微粒子鱼苗开口料,当鱼苗长到2 cm左右时,按每万尾每日投放20 g斑点叉尾鮰鱼苗饲料进行饲养,随着鱼苗生长逐步加大投喂量。经过60 d培育,获得全长2.3~3.5 cm鱼苗64.8万尾,鱼苗培育成活率66.7%

    3  讨论

    3.1 环境条件对亲鱼培育的影响

    亲鱼培育质量是鱼类人工繁殖的关键,若越冬前投喂的饲料不能满足其性腺发育需要,在繁殖期就会常常出现亲鱼成熟不足或怀卵量明显减少的现象;若越冬后仍大量投喂脂肪含量高的饲料,则容易造成脂肪过多,导致不能正常产卵[10]。野外环境下亲鱼总是自主去寻找最适宜于自身发育、索饵、越冬等的河流环境。使用流水池塘,溶解氧在6.5 mg/L以上,常年水温1218 ℃,适合于昆明裂腹鱼的生长与发育[11]。灰裂腹鱼人工养殖条件下,选用常年水温1017 ℃的水环境,虽然与天然环境相比缺少了夏季的高温期与冬季的低温期,缺少了急流、险滩等天然环境,但培育能取得成功说明选择环境恰当,且试验组3个亲鱼培育池培育的亲鱼催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通过对比人工催产成熟亲鱼的产卵情况发现,1号池培育的亲鱼催产率明显低于2号池和3号池。3个亲鱼培育池选用的培育亲鱼、水源、流速、饲料、放养密度等基本一致,但1号池仅30 m2,而2号池为80 m23号池为120 m2,这说明亲鱼培育池过小不利于亲鱼培育。研究发现,适合灰裂腹鱼亲鱼培育的鱼池面积应在50 m2以上、水深1.2 m以上。在产卵前模仿野生环境用加大冲水刺激性腺发育,提高繁殖效率,这与陈礼强[12]研究细鳞裂腹鱼人工繁殖时加快性腺发育的方法基本一致。

    试验组亲鱼培育养殖密度为2.53.0/m2,明显低于对照组810/m2的养殖密度。此外,试验组亲鱼培育池池水交换率较高,在产卵前1个月每2 d用水泵抽水沿池面冲水1次,加大池水流动,促进了亲鱼性腺发育,更有助于卵的成熟。

    3.2 促进灰裂腹鱼人工繁殖的环境因素

    鱼类促性腺激素(GTH)的分泌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多巴胺(DA)的双重调节,GnRH能促进GTH的释放诱导排卵,而DAGTH则是抑制作用[13-14]。注射外源性激素可诱导鱼类排卵,但要使其顺利产卵,常常还需要适宜的外部环境因素,如大流速的水流、合适的水温等。试验采用外源性激素(HCGLRH-A2)和DA的拮抗物马来酸地欧酮(DOM)三种特质按雌鱼每千克体重注射HCG 1 200 U +LRH-A2 20 μg +DOM 8 mg 剂量,取得了较好的催产效果。灰裂腹鱼在注射催产素后因体内短时间激素水平升高,雌雄亲鱼均表现出异常兴奋,一是有相互追逐现象,二是特别爱跳跃,因此要加盖防逃网,勤观察、勤检查,防止亲鱼跳出催产暂养池造成损失。

    人工授精时有效地延长精子成活时间及剧烈运动时间对提高受精率有极大促进作用,0.8%NaCl溶液激活四川裂腹鱼的精子让其受 精率大幅度提高[15],参照DB42/T 18572022 《齐口裂腹鱼人工繁殖技术规范》[8],在灰裂腹鱼人工繁殖时使用0.45%的生理盐水激活液激活精子,其平均受精率达到78.4%。在孵化水温为13.515.5 ℃(平均14.8 )时,灰裂腹鱼受精卵孵化所需时间为162 h。与同期繁殖的昆明裂腹鱼168 h[11]、四川裂腹鱼158 h[16]相当。长时间的孵化会造成工作量增加,也会给各种病害的发生带来更多机会。孵化期的水温、死卵为水霉菌的繁殖带来了有利时机。为防止死卵着生水霉感染正常发育的受精卵,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及时去除死卵防止水霉病,但该方法工作量较大;二是孵化期间使用3 mg/L高锰酸钾溶液浸卵20 min1 d/次。

    3.3 胚胎发育

    胚胎发育结果显示,在水温13.515.5 ℃(平均14.8 )的情况下,灰裂腹鱼卵在孵化4 h后出现卵裂沟,开始进入细胞分裂期。大部分未受精的卵也能正常完成细胞分裂,部分受精卵及未受精的卵主要死亡时期在囊胚阶段,即受精后的第2天。原肠期可作为灰裂腹鱼胚胎发育拐点,胚胎发育顺利通过原肠中期后便很少死亡,大部分可正常发育到鱼苗孵出。灰裂腹鱼胚胎发育较为同步,从受精到孵出历时162 h,积温2 400 ℃·h

    胚胎发育具有种的特异性,主要是种的遗传因素来决定,受精卵的发育速率受环境因子影响较大[17]。灰裂腹鱼的卵呈圆球形,灰白色或浅黄色,为沉性卵,微粘性,初孵仔鱼全长79 mm,心跳剧烈,血液循环明显。在水温13.515.5 ℃(平均14.8 )的情况下孵化历时162 h出苗,这与同科同属的拉萨裂腹鱼[18]胚胎发育所需时间相差较大。

    3.4 仔稚幼鱼期鱼苗培育

    灰裂腹鱼初孵仔鱼全长79 mm,全身透明,体视显微镜下可见此时心脏跳动频率达到150 /min左右,血液仅在心脏部位和尾部为红色,其余部位无色。初孵仔鱼第12 d都是卧于孵化 箱底部。出膜3 d后胚体平直,全身血液变红。出膜45 d后鱼鳔开始形成,部分可间歇性跃起,体表色素开始出现,各鳍呈透明状,无鳍条,营养来源全部依靠卵黄囊。出膜1周后鱼苗开始上孵,此时肠道通畅,下颌、鳃盖可正常开合,鳃丝变红,卵黄囊吸收基本完成,鱼苗处于混合营养期,投喂切碎的红线虫作为开口饵料。仔鱼的开口时间、饵料的适口性、营养性及投喂方法,是影响仔鱼成活和生长的关键技术[19]。红线虫作为大多数鱼类的开口饵料,其营养丰富、全面,且适口性好,经切断后未被鱼苗吃下的还能成活,不易污染水质。出膜2周时鱼苗各器官已形成,改喂微粒子鱼苗开口料,当鱼苗长到2 cm左右时,按每万尾每日投放20 g斑点叉尾鮰鱼苗饲料进行饲养,后期随着鱼苗生长逐步加大投喂量。
    4  结语

    本研究从亲鱼培育、雌雄鉴别、采卵授精及人工孵化、苗种培育等方面详细介绍了灰裂腹鱼人工繁殖的技术要求,投喂蛋白质含量38%全价配合饲料可以满足灰裂腹鱼亲鱼的营养需求,成熟灰裂腹鱼的绝对怀卵量为6 42514 108粒(平均11 334/尾),相对怀卵量为84141粒(平均 125/g);受精卵在孵化水温为13.515.5 ℃(平均14.8 )时,经历162 h孵化开始出膜,所需积温2 400 ℃·h,初孵鱼苗全长79 mm, 使用红线虫作为开口饵料,经2次转食,培育60 d后全长可达2.33.5 cm

  • 韦红兰, 王剑周
    甘肃农业. 0, (): 133-136.

     要:本文介绍了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包括养殖环境、苗种选择、饲料投喂、疾病防治等。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探讨和分析,总结出一套适合天水实际的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方案,以期为天水及周边地区推广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提供参考。

    关键词: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苗种;饲料;疾病防治

    澳洲淡水小龙虾原产于澳大利亚,1992年首次由湖北水产研究所引进,并首先在广东省、湖北省试养成功。1993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引种试养成功,1994年后逐渐在国内得到推广[1]。因其脂肪含量低,蛋白质丰富,富含人类必须的钙和多种氨基酸[2],且味道鲜美,口感独特,所以深受消费者的欢迎。澳洲淡水小龙虾食性杂、生长快、适应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已发展成为水产养殖业中的新兴品种。地处西北内陆甘肃省东南部的天水市,水产养殖主要以“四大家鱼”和冷水鱼为主,为了填补澳洲淡水小龙虾在天水市的养殖空白,满足市场需求,天水市渔业工作站协助甘肃新池铭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展了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试验,小龙虾引进成活率达72%。经过4个月的养殖,由投放时的23 cm长到了1520 cm,且肉质细腻、口感清鲜,市场价能达到160/kg,养殖前景广阔。本文从池塘设计、虾苗投放、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对天水市澳洲小龙虾养殖技术进行介绍。

    1  池塘设计

    1.1 池塘外围

    试验虾池建在日光温室内。温室主体采用钢架材料搭建,保温塑料覆盖,两侧面及后墙均为砖头水泥墙壁,顶部开有透气天窗,长60 m、宽9.0 m。结合当地日照、采光条件,呈东西走向,坐北朝南,保证日照时间长、采光性能好。

    1.2 养殖池

    养殖池为混凝土建造,内壁和池底均采用瓷砖铺砌。池底呈八角形,池深1.2 m,池底排水坡度为2%3%。池子后壁装置口径为10 cmPVC进水管,后上方留有进水口。同时还装有口径为20 cm的循环水管道,池水借助循环泵可循环使用。在循环水进出水口处安装过滤网,排水口设在池底中部最低位,安装地漏。

    1.3 虾巢

    根据澳洲淡水小龙虾喜穴居的生活习性,在虾池中放置小龙虾立体巢穴,作为小龙虾的隐蔽栖息场所。

    1.4 养殖用水

    水源为园区统一供应的无污染地下深井水,水温1523 ℃,溶氧量78.5 mg/LpH79,水质符合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要求。

    1.5 增氧泵

    养殖池配备增氧泵,通过使用增氧泵增大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积,促使底层水和表层水混合,保持水温均衡,增加底层水体溶氧量。维持虾池中的生态平衡,促进虾的健康生长及池中有机物氧化分解,减少有害物质生成,使虾塘水环流集污,提高虾塘排污效果。

    1.6 尾水处理

    按照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之养殖尾水治理模式推广行动要求,与小龙虾温室棚相邻种植花卉,通过地漏集中排污,经由排污管道统一排向花卉地,既解决小龙虾养殖尾水排放问题,又满足花卉种植的浇水、施肥。

    2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2.1 检查进排水系统

    虾苗放养前先检查池塘进排水系统,确保进排水系统正常运行、进排水管道畅通无阻。

    2.2 清塘消毒

    池塘养殖,苗种投放前的清塘工作至关重要。选择在晴天敞篷爆晒1周,清洗池塘23遍,然后用5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全池浸泡24 h,再冲洗池塘2遍。

    2.3 注水、肥水

    在清塘消毒工作结束后可以进行注水、肥水操作。由于试验池塘采用的是深井地下水直接供应,所以进水不存在水源污染、野杂鱼混入等情况,主要是对池水进行曝气、肥水、pH值以及溶解氧测定。在放苗前5 d要进行肥水操作,以提升池塘浮游生物数量,增加小龙虾的饵料。肥水操作使用水产复合预混料。虾料杂质少,经过发酵可以慢慢分解,为池水供给营养,虾苗摄食极少量的发酵好的虾料更有助于消化吸收。

    3  虾苗放养

    3.1 虾苗选择

    先了解全国比较好的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基地,再从中选择有资质的虾苗供应商。虾苗应为同一批次,经检疫合格,规格整齐,品质优良。

    3.2 苗种投放

    3.2.1 时间选择  根据天水本地气温变化规律,在56月选择晴天傍晚投放,具体还需结合苗 种产地气温,选择在两地温差较小的时段采购苗种。

    3.2.2 运输前的准备  确定投苗时间后,及时与供应商沟通,让供应商注意运输前的投喂,在运输过程中尽量减少对虾苗的伤害。

    3.2.3 缓苗及预防应激反应  虾苗经过长途运输到达天水,入塘前要先进行缓苗处理。苗种运达后,用3%左右的食盐水浸浴510 min进行消毒,并及时调节水温,直到容器内水温接近池水温度时再试水投放。投放前2 h,取适量葡萄糖和维生素C混合均匀撒入池塘,以防虾苗产生应激反应[3]。经反复试水安全后再投苗,且均匀分布投放点,多点投苗。

    3.2.4 放养密度  虾苗放养密度约为2 000/hm2

    3.3 科学投喂

    3.3.1 投喂饵料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投喂的饵料以配合饲料为主,辅以动物饲料、黄豆、玉米、南瓜等。虾苗投放3 d后,补充一些蛋黄、碎肉,生长至1月龄左右后,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及下脚料[4]。南瓜除含有大量蛋白质和糖类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不仅是小龙虾很好的饲料,还可以起到肥水、培菌的作用,所以在夏秋季增加南瓜投喂。定期在饲料中添加乳酸菌,以改善虾肠道循环功能,提高饲料利用率[5]

    3.3.2 科学原则  澳洲淡水小龙虾的投喂坚持“四定”原则,并贯穿整个养殖过程始终[5]“四定”,即定质、定量、定时、定位,主要是通过饲养管理培养进食习惯,进一步增强虾苗抵抗力。

    定质:指投喂澳洲小龙虾的饲料要新鲜、营养全面,不变质,防止“病从口入”。

    定量:指根据虾苗在不同生长和发育阶段对饲料的需求量投喂。投苗第1周投饲量约占体重的15%20%3周后投饲量约占体重的10%15%,秋季投饲量约占体重的5%。具体的投饲量还要结合季节、天气、水质、小龙虾的活动情况进行灵活增减,既要保证小龙虾正常生长所需,避免因投喂不足造成小龙虾互相伤害,又要防止投喂过剩污染水质、浪费饲料、增加病害风险及养殖成本。

    定时:指在规定时间投喂。通常每天早、晚6点各投喂1次。由于小龙虾摄食时间多在黄昏和夜间,所以晚上的投饲量相对较大,约占全天投喂量的75%。其目的是促使虾苗按时摄食,有利于促进虾体消化吸收,提高营养物质利用率。

    定位:指投喂澳洲小龙虾要在固定的食场。定位投饲能使虾苗养成在固定地点摄食的习惯。饲料要沿池边均匀投喂,防止小龙虾因争食相互残杀。

    “四定”有机结合,有利于虾苗的摄食、消化及吸收,也便于观察虾苗的摄食、活动情况。但也要根据季节、气候和水环境的变化及虾苗的生长状况灵活变化,以保证对虾苗的投喂量既能满足其正常生长发育所需,又不浪费,降低水质污染的风险,合理控制养殖成本。

    3.4 及时分级

    分级,指在澳洲淡水小龙虾的整个养殖期内按照长势情况及时将小龙虾进行分级分池。因为小龙虾性情近于凶猛,且在饥饿状态下容易发生“强食弱、大食小”互相残杀的情况,所以要不定期根据小龙虾的长势情况及时进行分级分池。将规格相近的虾苗分到相应的池子,对于生长缓慢、弱小、觅食能力差的虾苗要根据其觅食能力进行特殊照顾,以促进其生长。

    4  日常管理

    在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水温、水质和饲料投喂量。同时,观察小龙虾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做到勤巡塘、细观察、常换水、勤除污、养好水。通过科学的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龙虾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4.1 勤巡塘

    虾池要有专人进行管理,要勤巡塘。通过巡塘,及时掌握水质以及小龙虾的活动情况,判断是否缺氧、异常死亡等,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尤其遇到天气突变时,温室里的温度变化较大,通过巡塘可以及时发现池水温度、溶解氧是否合适。巡塘时还要经常检查进排水口是否畅通、过滤网是否正常,避免澳洲小龙虾从排水口逃逸。

    4.2 细观察

    在日常管理中,要仔细观察小龙虾的摄食、活动、生长等情况。仔细观察小龙虾的体色变化有无异常,摄食是否积极、摄食量是否突然减少,虾体是正常生长发育还是突然变瘦,有无离群独游、浮头等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变化须及时处理。

    4.3 常换水

    试验虾池水源为深井地下水,经检测,完全符合澳洲小龙虾养殖用水标准。深井水先注入曝气池,经过日照、曝气,再经上水管注入鱼池。投苗初期,约20 d换水1次,之后每15 d换水1次,换水量约为总水量的20%。每次换水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水,不仅可以起到消毒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池水的钙含量,在夏季炎热或遇气温骤增、水体氨氮偏高等情况时,则要因时因水调整换水次数。

    4.4 勤排污

    虽然试验养殖池的内壁及池底是光滑的瓷砖,养殖用水是深井地下水,但在养殖过程中,

    受小龙虾自身新陈代谢、饲料投喂等因素的影响,还是会形成沉积物。如果清理不及时,这些沉积物在池底大量积累,就会使池水中氧气的消耗量加倍,导致小龙虾缺氧,甚至因氨氮超标致死,所以要勤排污。

    4.5 养好水

    在小龙虾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定期检测水质,及时调整水质参数,养好水,能够为小龙虾生长提供所需的水质条件。可定期用聚维酮碘溶液对池水进行消毒,用生物制剂调水[6]

    5 病害防治

    每年46月是小龙虾病害的高发时期,消毒不彻底、水温突变、饲料投喂不科学、养殖水体酸碱度调节不平衡等原因,常导致黑鳃病、软壳病、烂壳病、纤毛虫病等病害多发常见[7]。对于这些疾病,要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可以采用药物治疗、改善水质等方法。同时,注意用药安全和效果评估,避免因药物使用不当导致小龙虾死亡或药物残留危害人体健康。在病害防治方面,坚持预防为主。由于该池塘建设在农业园区内,地下深井水直供,进水无污染、无病害,所以主 要把好两关:苗种投放关、水质管理关,即确保 投放的虾苗健康无病害、规格整齐、投放密度合 理;保证池水要“肥、活、嫩、爽”。

    6 起捕

    9月底开始,单个体重50 g以上的,开始起捕。只捕适合上市的小龙虾,可利用撒网、笼捕的方式捕大留小。如果采用地笼捕捉,则需要每20 min提笼1次,以防因缺氧造成小龙虾死亡[8]。由于尚不具备越冬条件,10月底至11月初,要全部捕捞,避免气温过低导致小龙虾停止生长,甚至因池水结冰而死亡。

    7 结语

    澳洲淡水小龙虾在天水引进养殖,丰富了天水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优化了天水市水产养殖结构,为天水特色水产养殖增添了一缕新色,是天 水市全面贯彻落实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五大行动”,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水产品稳产保供,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有条件的县区可以推广澳洲淡水小龙虾养殖技术,以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渔业经济效益。

  • 唐春霞, 李卫东
    甘肃农业. 0, (): 1-4.

      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以来,定西市把畜牧业作为“全域产业”和“全市战略”,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大力推行“1个劳动力+20只羊或5头牛”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增色添亮,但畜牧业发展仍然存在规模小、标准低、链条短等瓶颈困难,必须通过解决良种供需矛盾、积极发展饲草产业、配齐配套设施、提高疫病防控水平等措施,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定西市;畜牧业;适度规模养殖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要大力发展县域范围内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畜牧业是定西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产业。

    适度规模化养殖是在“2010年中国奶业发展高峰论坛”上提出的一种可持续的科学化养殖方式。它是一个相对概念,指依据当地人力、饲草、土地等不同的资源优势,综合考虑环境问题等因素,结合实际确定适宜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养殖规模。主要特点是加快农牧结合、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程度,对于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近年来,定西市畜牧业以千家万户适度规模养殖为基础,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路子,不断强化政策扶持,全程跟进服务保障,推进种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有力推进了畜牧业增产增收和提质提效。
    1  适度规模养殖发展现状

    定西市位于甘肃中部,通称“陇中”,地处青藏高原下延区与黄土高原抬高延伸区交汇地带,海拔1 420~3 941 m,年降水量350~600 mm,蒸发量在1 400 mm以上,年平均气温7 ℃,无霜期110~160 d,十年九旱是其基本特征。地形以渭河为界大致分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南部高寒阴湿区,北部为中温带半干旱区,降水少,适宜山地人工牧草种植;南部为暖温带半湿润区,降雨多,适宜岷山红三叶、岷山猫尾草等特色牧草生产。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有的光热资源优势,为牧草种植、畜禽生产和草畜加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定西市大力推行“1个劳动力+20只羊或5头牛”的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累计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11万户,构建了以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和渭源为主的肉羊肉牛产业集群,以临洮为核心的生猪产业集群,以渭源为核心的蛋鸡产业集群,以岷县为核心的牦牛、黑裘皮羊等特色产业集群。饲草上,全市种植以粮饲兼用型玉米为主的优质饲草面积稳定在13.33万hm2,可生产饲草700万t以上,加之多年生牧草和农作物秸秆,可满足1 300万个羊单位的饲草需求。建成以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北部4县区为主的紫花苜蓿生产基地,以岷县高寒阴湿区和通渭二阴区为主的燕麦生产基地,以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北部4县区和渭源北部为主的饲用玉米种植基地,以岷县、漳县为主的岷山猫尾草、岷山红三叶等特色饲草生产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集中连片、特色突出的饲草生产基地。

    2  发展瓶颈及难点

    2.1 良种体系亟待健全

    总体引种数量少,基础母畜扩群增量比较缓慢。引育繁推机制不健全,“重引种、轻选育”的问题突出,优质种源主要依赖外引,全市肉牛肉羊纯繁场建设起步晚,机制尚未健全,现有肉牛肉羊扩繁场仍存在扩繁肉牛代次低、肉羊品种杂和供种能力弱等问题,难以满足千家万户扩群增量的良种需求。

    2.2 标准化程度较低

    定西市发展千家万户适度规模养殖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3]。目前,在牛羊养殖方面,仍呈现“零、散、小”的状态,标准化程度不高,且延续传统养殖方式,部分养殖户“就地取材”直接饲喂,没有形成日粮配合的饲喂观念,致使牛羊营养水平不能满足生理需要,饲草料转化率低,加之饲料成本不断上涨,养殖效益不显著。

    2.3 机械收贮能力弱

    受地域条件、地力基础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定西市饲草种植80%以上以山地地块为主,适宜坡地作业收贮的机械装备少,大多以进口为主,购置成本高,推广困难。人工刈割易错失黄金收割期,导致饲草品质下降。

    2.4 产业发展链条短

    草畜就地转化还未形成良性运转,畜食转化、食工转化能力弱,全市屠宰加工发展水平较低,现有牛羊屠宰加工企业受市场、资金等因素制约,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畜禽产品仍处于以鲜活产品销售为主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精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少。

    2.5 市场销售渠道不宽

    现有牲畜交易市场缺乏专业营销团队,产销对接不紧密,大多数农户依靠上门收售,因信息不对称而贱卖,或者错过最佳出栏期,增加了饲养成本,市场销售渠道单一不畅。全市具有定西特色的“打得响”“叫得亮”的畜牧业品牌少,品牌增收潜力未充分发挥出来。

    3  发展路径

    3.1 解决良种供需矛盾

    畜禽良种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好的品种是做大体量和提升发展水平的关键。要把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放在畜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着眼于解决核心种源依赖外调、良种供需矛盾这个突出问题,引进、培育和推广适宜当地地域条件、饲草结构且能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品种,加快畜禽更新换代步伐。着力实施畜禽良种提升工程,突出抓好良种场、扩繁场和配种站点建设,鼓励市内养殖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育种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区域特色明显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切实转变草牧业发展方式,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3.2 积极发展饲草产业

    发展饲草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途径。在基地建设上,围绕产业发展布局,积极推广粮饲兼用品种和优质饲草丰产栽培技术,鼓励扶持肉羊肉牛生产经营主体通过流转土地、新种、改良和草田轮作进一步扩大优质饲草种植面积。在机械推广上,引进研发山地牧草生产加工机械,推广土地耕整、播种、收获等先进适用牧草生产设备,建立饲草机械区域服务中心,切实提升机械化水平。在草畜一体化上,扶持饲草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扶持肉羊肉牛合作社购置饲草机械,到场到户到地头开展裹包青贮和窖微贮服务,帮助肉羊繁育户、肉牛育肥户储备饲草料,加快推进草畜转化进程。

    3.3 配齐配套设施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抓好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盘活闲置资源。对空置圈舍必须盘活,动员原来的业主重启养殖;也可以采取入股分红的方式,租用给有养殖意向的农户或企业,开展牛羊养殖生产。二是改造提升设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对照标准化建设要求,规范完善分栏、补饲、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自动饲喂、饮水等相关设备。三是配齐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因地制宜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利用、达标排放、集中处理等粪污处理模式,配套相应的粪污收集、贮存、处理相关设施设备,提高粪污综合利用效率。

    3.4 提高疫病防控水平

    做好动物防疫工作是确保畜牧业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必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定西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一要完善机构。市、县要充分发挥动物检疫机构的作用,配套完善检疫仪器设备,充实人员队伍,有效承担养殖场(户)监管、畜禽调运监管、疫情处置、检疫等职能,确保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二要保障经费。严格按照省、市防制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签订的动物防疫目标管理责任书要求,各级财政保障动物防疫经费,保障疫情监测、疫病预防等动物防疫、检疫监管工作经费和专项业务经费。重视动物防疫人员健康保障,落实畜牧兽医医疗卫生津贴,保障各项业务工作正常开展,确保重大动物疫病有效防控。三要强化应急。各级动物防疫机构要建立健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成立应急预备队,落实疫情报告制度,特别是市县乡三级都要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充足的疫情应急处置物资,以快速有效处置重大动物疫情。

    3.5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科技创新是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畜牧业持续稳定发展、保障畜禽产品 有效供给的迫切需要。一要强队伍。依托“强科技”行动,加强与省市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技术推广单位的衔接配合,研发、集成、转化、示范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短板的新技术。健全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立专家团队、畜牧从业人员、养殖场(户)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推广队伍,组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队伍。二要强转化。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应用转化主体作用,引进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产业适用技术,引导建立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标准化规模养殖与经营模式,指导、引导产业内畜禽养殖、饲草料种植加工、屠宰加工、市场营销一体化发展,形成现代高效产业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三要强推广。以政府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为主力,链接科研院所、联盟、协会、企业及农民,通过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开展实用技术推广与示范工作。制定规模化养殖设施装备配套技术规范,推进主要畜种规模化养殖全程机械化。四要强培训。建立产业培训基地,开展常态化、针对性业务培训,梯次推进培养一大批爱养殖、会养殖、善养殖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经营主体领办人及养殖技术人员。

    3.6 加大资金投入

    加大资金投入是推进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积极争取落实国家和省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切块整合其他涉农资金,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夯实产业发展后劲,大力支持畜牧业发展。二要加强金融保险支持。鼓励引导产业龙头企业紧密与银行对接合作,有效破解产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营主体厂房、基础母畜及育肥牛羊等抵质押贷款业务。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养殖加工企业贷款的担保力度,降低担保费率。落实好现有保险政策,增加险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三要引导社会资本进行投资。积极出台各项推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

    3.7 凝聚组织发展合力

    组织合力是推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通过组织合力可以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发展,实现畜牧业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4]。一要育强龙头构建体系。扶持现有发展基础好、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优势明显、相互配套、紧密联系的龙头企业集群,构建生产加工能力强、上中下游相互承接的优势产业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场(户)深度融合,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抱团发展,共享产业化发展成果;鼓励龙头企业采取“投母还羔(犊)”、开办“良种市场”、信贷担保等方式,缓解专业合作社和养殖户的资金压力。二要加快养殖示范带动。培育现代化养殖企业,带动养殖业由小散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和集约化养殖转型升级,提高养殖生产水平;推动规模养殖场建设,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大力推广现代化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快速育肥等先进技术,走标准化高质 量发展之路。三要发挥协会桥梁作用。规范行业协会行为,建立行业自律机制,组织会员开展交流与合作,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协调会员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主管部门推动产业发展。四要完善合作组织纽带。积极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大指导力度,加强规范建设,理顺分配机制,强化社会服务,提高草牧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水平,把合作社打造为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