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甘肃是革命老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的集合地带,也是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现代文化的碰撞地带,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存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社会培育滞后等问题,亟需挖掘地方资源以推进特色村建设来助力乡村振兴。基于对L村的田野考察,发现现有的政策、资源、基础以及困境已为该村建设特色村提供了依据,而“农文旅”产业融合则是该村进行特色村建设的方向,具体可从深挖本土文化资源、优化产品产业结构、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四个方面展开。“农文旅”产业融合的特色村建设路径可以推进该村的发展转型,并为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文旅”产业融合;特色村建设;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24)01-0060-09
一、背景
特色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实施推进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城市相比,特色村在地理范围上包含村庄和村域,以农业为基本经济活动,在社会结构与社会组织等方面与城市存在显著区别[1]。与大部分乡村相比,特色村在产业经营类型上具有独特的、鲜明的特色,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社会的整体发展[2]。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特色村建设经历了优势特色农业专业化发展阶段(1978—2002年)、产业生态文化“三位一体”发展阶段(2003—2016年)和智慧型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三个阶段,发展模式呈现出传统粗放的特征,整体上存在着生产生态环境脆弱、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水平低、社会治理滞后等突出问题[3]。对于特色村建设的探讨亦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以往研究中,学者们多围绕某一种特殊类型的村落来展开讨论,包括少数民族特色村[4-7]、旅游特色村[8]、养老特色村[9]、特色保护类村庄[10-12]等。既往研究多关注经济发达地区的特色村建设,而对西北边疆农村的研究比较缺乏,对集脱贫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的乡村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建设特色村亦是甘肃省推进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将基于对甘肃省L村的田野考察,探索西北农村如何整合利用地方资源以实现特色村的转型发展,进而助推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L村隶属于甘肃省临夏县L镇,东北两面濒临刘家峡水库,西通积石山县,南面以南屏山为界。L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2022年全村共有371户1 596人,均为汉族。与大多数村庄相比,L村境内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水域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特色农业资源、交通资源等;而与以往建设的特色村相比,L村虽然资源丰富,单看均具有地方性特色,但典型性不够突出,资源的集聚优势也没有得到很好地体现,故无法在村庄的整体发展中真正发挥作用。
在以往的研究及实践中,人们多以某一种资源类型突出的村庄作为特色村建设的对象,而将一个拥有多元资源类型却典型性不足的村庄建设为特色村的较少。因此,本文一方面旨在探索L村实现村庄转型的路径,以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则试图为特色村建设提供新思路,以期为典型性不够的村庄开展乡村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启示。本研究田野资料由团队成员于2021年10月和2023年2月实地调研获得。
二、L村建设特色村的依据
L村在水域、农业、文化、交通等方面拥有天然优势,加之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已有的建设基础,已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建设特色村的条件。
(一)政策支持:建设特色村的保障
1.国家层面的政策引导。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坚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扎实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充分维护原生态村居面貌,保留乡村景观特色,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注重融入时代感、现代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也指出:“注重保护、体现特色。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2.省级层面的政策支持。《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差异化打造,引导各地把握村庄分类标准,突出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科学布局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精准确定村庄类型,体现山水田园符号,力求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塑造具有乡村形态美、生产美、生活美、人文美的‘四美田园乡村’”。
3.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如临夏州政府提出“打造‘五个区’,建设‘六个临夏’”,临夏县政府作出打造“库区流域观光休闲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在此基础上,L镇政府确定了“生态立镇、产业富镇、旅游强镇、和谐兴镇”的发展思路,认为L村应积极融入黄河三峡旅游大景区建设,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立足“山水+”文章,通过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优化提升环境面貌,培育发展优势产业,突出发展红色体验、山水观光、农事体验、美食品尝等多种旅游业态,推动文旅产业成为L村村民的增收新支柱、乡村振兴新动能、经济发展新引擎。
(二)丰富资源:建设特色村的动能
1.水域资源。L村濒临刘家峡水库,其水域资源主要依托刘家峡水库获得。刘家峡水库位于黄河上游,水域面积约为130 km2,宽阔的水域面积、旖旎的水上风光使得刘家峡水库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而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L村村民依托刘家峡水库也发展出了渔业和轮渡运输业等生计模式。L村的莲花码头是临夏县通往炳灵寺石窟与永靖县的主要窗口,L村部分村民自发购置船舶用于在莲花渡口运输游客往返刘家峡水库和炳灵寺石窟观光旅游,大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轮渡运输业因此成为当地人的新兴生计方式。莲花码头除停泊着旅游观光所需使用的轮船和游艇外,还有一些村民用于捕鱼的铁皮船只。调研发现,捕鱼是当地人的传统生计模式之一。刘家峡水库盛产池沼公鱼,每年10—11月有为期1个月的开渔季,环库区的渔民可在此期间捕鱼。村民捕获的鱼只有极少的部分供自家食用或在村边沿街出售,绝大多数都销售给收购商,以换取日常开支所需费用。总之,刘家峡丰富的水域资源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渔业和轮渡运输业,可为L村特色村的建设提供良好的旅游观光资源和服务体验项目选择。
2.农业资源。L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种植的作物有花椒、蚕豆、玉米、核桃、樱桃、杏子、油桃等,其中花椒是主导种植作物,村落的山间地头都种满了花椒树。L村的花椒种植历史有三四十年,品种有刺椒、棉椒和秋椒,其中以刺椒、棉椒居多。全村花椒种植面积约有800 hm2,花椒已然成为L村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无论是从种植历史、种植面积还是从种植效益来看,花椒已然成为L村的特色产业,是当地人最为重要的生存依靠。这可为L村发展休闲采摘和自然教育项目提供条件。
3.文化资源。其一,历史文化资源。莲花古渡旧称尕脑渡口,是金城古渡之一,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往来使者的主要通道和驿站,是贯通甘、川、藏、青、新五省区的重要通道。20世纪50年代王震大军抢渡黄河就是从莲花古渡进入,莲花古渡也因此闻名于世。早先的莲花古渡坐落于L村东头的水库边,2000年以后随着古莲花渡口所在地被划归为水源保护地,坐落于村落中部水库边的莲花码头得以建成并使用。其二,红色文化资源。1949年王震将军抢渡黄河的地方就在现在的L村,当时村民用古老的皮筏运送解放军抢渡黄河天堑,创造了皮筏摆渡史上的一大奇迹。丰厚的历史底蕴增加了L村的文化厚度,为L村特色村的建设拓展了宽度。
(三)已有设施:建设特色村的基础(图1)
近年来,L村立足“山水+”文章,在文化、农业、交通、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特色村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图1 L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
1.从文化设施建设来看,1997年L村修建了“王震将军抢渡黄河纪念馆”,2017年对纪念馆进行扩建,并将纪念馆更名为“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馆前还建了“黄河不会忘记”主雕塑,以及一座正反面分别撰刻有《王震大军抢渡黄河碑记》《纪念碑建造简记》的雕塑碑,展现了王震将军在莲花古渡指挥千军万马抢渡黄河的景象。2020年该纪念馆被评为“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成为各级党组织开展党性教育活动、党员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重要平台。2023年L村还在村中修建了占地面积1.13 hm2的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广场,之后还将配套建成爱国主义教育教学教室和VR党建教育场地以及解放军强渡黄河主题浮雕文化墙,以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作为L镇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小镇”的核心区域,L村随处可见的红色墙壁、红色大门、家家户户门口悬挂的五星红旗等无一不印刻着“红色记忆”,突出了当地红色文化的特色。这些都为L村发展红色文化旅游项目奠定了基础。
2.从农业设施建设来看,L村目前正在建设“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园”示范基地,基地预计占地3.34 hm2,由甘肃河湟源农业发展农民合作社与L村水天一色产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协议。该示范基地主要采取“经济林果套种瓜果蔬菜”模式,以期打造成为集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实验示范基地。这为推进L村建设乡村休闲采摘基地、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奠定了基础。
3.从交通网络建设来看,临夏县已于2022年5月1日建成环库公路并通车,加之原有的省道309线和折银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兰州至永靖至临夏”“永靖至大河家(积石山)”高速公路,表明L村具备较为便利的陆路交通网络。此外,以新建成的莲花码头为依托而发展的水路交通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陆路交通运输的补充,以促进L村与周边地区的联系。这为L村联结外部社会、外部社会进入地方社会提供了便利。
4.从旅游设施建设来看,L村现有政府统一打造的农家乐品牌“水乡人家”,囊括了13家农家乐,其中经营较好的有3家,已在当地库区旅游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L村还将建设“印象莲花”游客服务中心,占地约合7.67 hm2,包括建设游客服务中心、特色餐饮购物一条街、停车场、观演场所、玻璃栈道、亲子娱乐园、观景平台,道禾书院、休闲农园、特色民宿、星空房等内容,集旅游接待、休闲购物、餐饮娱乐、演艺演出、田园观光、民宿体验服务为一体的文旅、农旅综合服务中心。这为L村的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为后续特色村的建设发展储备了技术人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环库公路的建成通车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黄金机遇。村民吴某表示:“自环库公路修通以来,不仅带动了库区旅游,也促进了沿线村民的农产品销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逢年过节时游客增多了,邻近县市的人们也会驱车自驾前来游玩。疫情之后,L村的旅游业于2023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现在的L村是‘有山有水有文化’。”L村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渔业、运输业、餐饮业、农业的发展,盘活了各业态经济动能。
(四)现存困境:建设特色村的契机
尽管L村拥有类型多样的资源,但资源的整合利用度较为有限,资源的优势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且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已出现一些需要解决的弊病,这也成为该村推进村落转型的重要契机。
在水域资源方面,渔业、轮渡运输业都陷入了一定的桎梏之中。就渔业来看,其作为当地人的传统生计模式,是村民经济来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好的年份村民捕鱼收入可达五六万元,不好的年份可收入一两万元,具有极强的不稳定性。且由于渔业需要夫妻双方共同协作完成,当地人因此将用于捕鱼的铁皮船称为“夫妻船”,在捕鱼期间夫妻均无法照管家里,且捕鱼这项工作需在凌晨3:00—7:00进行,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还需具备游泳技能,故当前只有少量的村民从事该传统生计方式。就轮渡运输来看,其在旅游旺季的确能给村民带来收入,但由于金钱、时间成本较高,只有部分村民从事该生计。据村民介绍,一艘轮船的购置费约为50万~60万元,一艘小游艇约20万元,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回本,且回本后轮船基本达到了使用年限,需要更新换代,这无疑又会是一笔重大开支。同时,从事轮渡运输意味着船主需要一直在码头等待,无法从事其他经济活动,正如村民吴某认为轮船把他牢牢地绑在了L村这片土地上,使得他没有办法像同村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从L村从事该行业最年轻的人是35岁这一事实也可看出,年轻人不太愿意留在家乡,而是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
在农业资源方面,作为村民重要收入来源的花椒种植近年来陷入发展瓶颈,使得村民被迫发展其他生计。据村民讲述,近几年花椒产业不景气,产的花椒大多滞销,在自家家里存放。另外,由于土质原因,花椒树死得比较多,花椒收入不太可观,所以在2个月农忙期结束后,很多人选择外出打工。如L村某村民小组约有40户200多人,有一半左右选择外出务工,其中以年轻人居多,夫妻共同外出为主。当地人认为,外出务工拓展了年轻人的眼界,这会给村庄的发展带来新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得村里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加剧了村庄的空巢化情况,不利于村庄的整体发展。即使是选择继续耕种土地,传统的种植结构也使得人们排斥新作物的种植。如在2021年当地政府推广种植辣椒,但由于辣椒的种植管护更为复杂,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且销售较花椒也更为困难,故新作物的推广也以失败而告终。
在文化资源方面,当地人对文化的认知、传承、保护程度较为有限。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资源的独特记忆点,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乡村发展的基础,然而在实际调研中却发现,当地人对本村的文化资源认识及认同不足,文化传承出现断层,缺乏文化自信。如村民对于本地的文化资源认知较为模糊,很难清晰、完整地讲述传统民俗;再如很多村民表示在家庭教育中不太重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会专门向孩子讲述村落的生态移民史、捕鱼史、红色故事等。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亦与当地人的发展需求存在矛盾。村民认为,由于莲花古渡口所在地被划为水源保护地,地方政府更加注重库区的生态环保问题,严禁环库公路沿线摆摊设点,致使很多村民无法像从前一样通过在码头贩卖小吃、饮料、租售救生衣等获得更多经济收入,故有村民坦言“曾经的老码头对L村的经济发展动力更大”。
综上可知,尽管L村资源多样,但当地人依托各类资源而发展出的生计方式都存在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困境,L村的村民并不能通过单纯依靠某一种资源而提高生活水平,这就促使L村基于村庄的发展规划、资源优势以及现实困境而谋求村庄的转型之路。
三、“农文旅”产业融合:L村建设特色村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13]”研究和实践表明,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也是乡村实现特色化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农文旅”产业融合通过对乡村已有的农业资源、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系统整合,依托已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实现产业要素的交互和重组,以“农”筑底,以“文”化人,以“旅”促兴,最终实现“1+1+1>3”的目标[14]。L村境内资源丰富,每一类资源都颇具地方特色,但典型性不够突出,资源的集聚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且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已出现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将“农文旅”产业融合作为L村建设特色村的路径选择,以期为该村的发展转型提供新方向,帮助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
L村建设“农文旅”产业融合特色村的发展路径如下:
(一)深挖本土文化资源,增加“农文旅”融合特色村的建设厚度
乡村是历史和地域造就的“天然宝库”,秀丽的山水景色、厚重的文化底蕴、淳朴的风土人情都是乡村融合发展的优势资源。文化是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灵魂,推进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沿着历史脉络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要素,提升乡村文化底蕴。
一是要深入挖掘本土传统文化要素。L村有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移民文化、民俗文化等,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该村当前所见的文化符号或是内涵有所缺失,或是零星碎片,没有完整、全面地展现出该村文化的应有之貌。因此,应组织专业人士加强对村落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形成有内容、有深度、有特色的本土文化体系,如此既能有效解决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又有利于实现乡村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
二是要重视本土文化的传承与认同教育。L村本土文化资源丰富,但大多数村民对此不甚了解,在文化传承、文化认同、文化自信上有所欠缺。如笔者在调查期间通过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层次的村民进行访谈,发现只有村干部或者老一辈人对本村的红色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了解且认同度较高,大多数村民对于本村的生态移民历史、红色文化、民俗活动等不太了解,或无法使用语言进行清晰、完整地表达。因此,可采用多元方式、借用新鲜媒介来进行本土文化资源的宣传和教育,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人,讲好乡村文化故事,加强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当地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是要提高文化资源的利用程度。L村能够进行村庄文化资源成果展示的平台较少,仅有两个展馆即解放军抢渡黄河纪念馆和村史博物馆,但调研期间笔者发现这两个最能够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窗口”长期关闭,文化设施的利用效率较低。因此,要加强建立乡土文化“智库”,培养本村文化解说员、发展民俗活动表演、组织研学教育活动等形式提升乡村文化可视度,增强对乡村现有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提高当地人在文化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二)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农文旅”融合特色村的建设强度
产品和产业结构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载体,因此要强化乡村产品体系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产业链增值增效空间,打造特色产品产业。
一是要做精产业融合基础建设。L村在村落的建筑布局上,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红色文化的特点,但其展示仅局限于外墙、大门等外部设计,内部装饰缺乏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符号,因此,可以增强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等在本村民居、农家乐、乡村景观等基础旅游产品中的渗透力度,进一步凸显出村庄特色。
二是要做优产业融合衍生产品。L村依托当地莲花古渡的旅游业,带动了种植业、运输业、渔业的联动发展,但仍需积极打造多元化的产业融合衍生产品,推进田园、休闲、康养、文化、旅游、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结合L村的实际,可在原有产品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乡村文化讲堂,展映相关历史文化纪录片,建设多元化休闲采摘园地、红色教育基地、露营体验基地,开发库区“河州茶文化”等体验性项目,加强如啤酒广场、烧烤摊、游乐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举办迷你马拉松、篝火晚会、文艺演出、研学教育等活动,将L村打造为功能齐全的“农文旅”综合服务体。
(三)创新宣传营销方式,拓展“农文旅”融合特色村的建设广度
在信息社会的裹挟下,乡村也要不断拓宽宣传路径来转变传统营销方式,打破外界对农村社会的“刻板印象”。应结合L村实际,由当地文旅部门牵头,选择适当的宣传营销组合方式进行联合营销,提高知名度,打响乡村文旅融合品牌。
1.充分利用媒介形式加强宣传营销。可将静态的自然景观、人文民俗等资源动态展示,拍摄高质量宣传片,充分运用主流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知乎、抖音、快手、小红书等进行传播。同时,定期开展短视频直播、网络平台云赏景等活动,尝试直播电商等新型营销模式,逐渐形成各类社交平台营销全覆盖。
2.合理运用平台向潜在顾客精准推送资讯。如顾客在餐厅扫码点餐后向其推送L镇特产花椒、核桃等农产品信息,方便其购买。总之,就是利用一切合理合法手段吸引游客前来体验田园慢生活、享受乡村深度游,为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动能。
(四)构建共建共享机制,助推“农文旅”融合特色村的建设进度
建设“农文旅”产业融合特色村要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原则,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牵头引导作用,又要积极带动当地居民积极参与乡村建设[15]。共建共享发展机制是“农文旅”产业融合的重要保障,L村需要借此发展机制联通政府、企业、村民与社会各界,加强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将产业融合与多元主体利益相结合,共享发展红利。
1.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在关于L村农家乐未来的发展规划上,“水乡人家”农家乐二号院白老板和一号院罗老板都表示有扩大规模的意向,但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资金的问题,国家资金帮扶少,资金不足致使扩建受阻;另一方面是现有农家乐已经被最大化利用,如若扩建需要另找场地。在“农文旅”融合特色村建设发展过程中,政策引导支持是重要保障[16],因此要积极争取政府的项目扶持及优惠政策,积极营造有利于融合发展的政策环境,同时也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对于国家扶持项目进行政策性倾斜,加大对社会资本牵头的乡村建设项目的财政补贴力度和贷款补助力度[17]。
2.培育农民的内生动力,建立人才发展机制。传统生计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故L村的村民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较高的务工工资使得年轻人都愿意往外走,而不愿意留在家乡。因此,在L村的特色村建设中,应强化“乡愁记忆”和“家乡情结”,增强本村外出务工人员对家乡的责任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配套相关政策项目吸引人才“留下来”,以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18]。且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见识的中坚农民成为乡村建设的核心力量,在保障村落共同体发挥传统功能的同时,推动产业融合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进而促进农民与政府之间的高效良性互动,为特色村的发展建设助力[19]。
3.强化多元主体间的协同,创新利益联合机制。只有存在共同利益,才能促成共同合作。多元主体间的协同需要以政府、村“两委”、企业、村民等主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合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构建与发展目标统合、功能匹配的机制,在着力拓展各产业增值增效的基础上,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具有L村特色的全产业链[20]。只有各主体都以本村的可持续发展及利益共享作为目标,共享融合发展红利,产业振兴才能成为可能,乡村振兴才能逐步实现。
四、结语
只有在充分开发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结合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开拓渠道、创新模式、借鉴学习,“农文旅”产业融合特色村才有路可循。通过全方位、全人员、全布局建设特色村,让当地人有参与感、有认同感、有自豪感、有使命感,不仅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可以帮助推进实现乡村转型和乡村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